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田草青青

离离田草,黄又复青。

 
 
 

日志

 
 

“熊孩子”的“熊”  

2016-12-21 10:31:12|  分类: 原创评论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熊孩子”的“熊”

/山栀子

汉字,有感情,或褒或贬。有的字词,清气四溢,一入眼,一股热情、温暖和力量就扑面而来;而有的字词,寒气逼人,谁见谁厌恶。美好的文字永远是温润的,有情感,有味道,有魅力。

汉字,有讲究,意蕴丰富。从象形、会意到形声,汉字演变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华文明史。而方言文字,因其特有的地方文化气息,使汉语更加多姿多彩。

汉字的运用,很灵活。特定的场合,或褒贬错用,或正反互说,或省略,或倒置,或仿拟,等等,语言的大河从来都是灵动鲜活。

但是,在汉字的使用中,技巧灵活,却不能失去其美好的本色。

近期,因为一则关于“校园欺凌”的新闻,让“熊孩子”又“热”了一把。

将“熊孩子与“校园欺凌”划上等号,还真是觉得用错了地方。

“熊孩子”,本是北方方言。在东北、山东一带,老人和大人们常常对小孩子说“你这个熊孩子!后面也许还会有孩子的顽皮的“鬼脸和笑声。这个用语是泛指那些行为顽皮、活泼好动、不守规矩、让人哭笑不得或无所适从的孩子。其原本是一种昵称,批评指责中包含着爱意。在成人们的眼里和心里,这样的“熊孩子天生好动,却也本性善良。

显而易见,“校园欺凌”事件中的肇事者,怎能称之为“熊孩子”?

当然,语言是在具体运用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但是,如若将那些以“恶意”、“阴暗”为出发点的行为,用在“熊孩子”上,这是对汉字美好意蕴的一种主动破坏,实在是不可取。

“熊孩子”的“熊”,自有其味道。汉语中的文化,这种蕴含美好情感的文化芬芳,不能在今天的运用中“走失”。

(作者:黄华斌  20161221日写于市教育体育局)

  评论这张
 
阅读(293)|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