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田草青青

离离田草,黄又复青。

 
 
 

日志

 
 

从“丢书”到读书  

2016-11-28 22:43:40|  分类: 原创评论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从“丢书”到读书

/山栀子

从“丢书”到读书 - 山栀子 - 田草青青

 

前不久,一场名为“地铁丢书”的活动在网上嘈得沸沸扬扬。问题不在“丢书”之举,而在于“明星”背景。

其实,“地铁丢书”并不新鲜,不必惊诧。早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欧洲,就流行“图书漂流”,爱书的读者将读过的书本随意放在公共场所,捡获这本书的人取走阅读,然后继续,再继续一段漂流书香,“知识因传播而美丽”。这种读书方式虽未流行于我国,但在一些城市的中小学校园、星级酒店及公共文化场所,偶尔也能见到随手可阅的书报杂志。

分享好书,劝人读书,营造读书氛围,唤醒全民阅读的热情,这才是“丢书”的初衷。无论明星参与“丢书”的动机是否纯粹,但其“明星疚”对阅读的推动力无庸置疑。在拿得起手机却拿不动书本的尴尬中,如果有更多的明星们能借助其影响力推动阅读,引领阅读,实为“大功”,值得推崇和点赞。

数字化浪潮来袭,电脑和手机成了读书的新方式,书店和报刊杂志零售点渐渐从闹市退出,或是隐居,或不见踪影;仅存的几家也成了教辅资料和流行读物的集散地。诚然,有了“互联网+图书”,实体书店的关张没落并不能与国民阅读危机划上等号,但在大街上、公共场所里常见的“手机党”“低头族”,基本也是娱乐化、随机化、碎片化、去中心的“浅阅读”。曾记得某年在北京的地铁上,我有幸见到一年轻女孩手不释卷,旁若无人地埋头读书,令我肃然起敬,那是我北京之行中的一抹最美丽的风景。

今天已是读屏时代,但纸质阅读亦有持久的生命力。读屏不止于“短平快”,阅读也不止于“朋友圈”中的心灵鸡汤和情感美文。从我读书的体会和经验看,真正有质效的阅读,一定发生在传统的纸质阅读。一纸墨香比一束荧光的读书意境更令人愉悦和陶醉。闲暇的时刻,独坐于某个角落,做个安静的读书人。长时间的读,而不觉眼倦身累;慢慢的读,任由我思考和想像;细细的读,揣摩品味一词一句;还可以随时停下阅读的目光,圈点勾画,批注摘录,反复咀嚼。至今,我依然保留着求学读书时摘抄和剪贴的习惯,也正是在这样对传统的坚持中,时时有意外的帮助和收获。

“丢书”行动值得推广、复制和创新。从倡议发动到活动推进,从条件保障到日常管理,丢书、捐书、以书换书,让办公室或家里的旧书、闲书走出书柜,流动起来,走向汽车站、候车亭、餐馆、酒店、广场、医院、学校、超市、社区等,因地制宜建设阅读角、随处设置书报架,茶吧旁边有书吧。尤其是校园,教室、宿舍、廊道、憩亭,只要是能坐下的地方,让图书触手可及,阅读随时发生。有了这样的阅读环境,何愁书香不溢?

在以色列,书是甜的;在我中华,书是香的。崇尚读书,蒙学养正,这是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现今全民阅读率的下降只不过是经济社会发展期间的一种阵痛,也是信息化快速发展环境下人们精神生活的一种不适。可喜的是,从政府到民间,“全民阅读”和“书香社会”正在成为共识和追求。书声朗朗,墨香阵阵,当阅读成为悦读,一个精神丰富、文化强大的美丽中国已为期不远。

但愿,“丢书”,能助我们拾起“读书”的习惯。

——20161128日,写于市政府研究室。

 

  评论这张
 
阅读(308)|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