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田草青青

离离田草,黄又复青。

 
 
 

日志

 
 

黄华斌:再和老师们谈课改  

2012-02-26 17:23:55|  分类: 会议讲话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黄华斌:再和老师们谈课改

——2012-02-25在学校课改培训会上的讲话

从观望、观摩到尝试、研究新课改已近半年了;从走进北门中学,远赴历山三中到专家到校,现场互动,每一次都会引起共鸣,激发争议。改革伊始,处于摸索期,我们竭尽全力营造观摩学习的氛围,是要让不成熟的课堂能引起众人的思考,帮助课改者不断完善,而不是旁观者雾里看花式的“非议”与“笑谈”,更不是实践者浅尝辄止的“理性”。我们的现状,没有分数,也没有特色,更没有效益,如果连课改的信心和勇气也失去了,我们最终或许只剩下一个所谓教师的名号。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和基本能力是最大的目标。我们的一切教学和研究活动都必须基于这一前提。

坚定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入手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信念,在传统的教学已基本没有效益、普遍不受学生欢迎的背景下,我们的课堂改革要坚定不移。

教育的核心效益是人的发展,但是检验教学的核心效益的是分数。从洋思、杜郎口到兖州一中的改革,他们的教学改革核心思想一致,他们的核心效益也相同,都是以生为本,以学为主,依学定教,最后都经过中考、高考分数的检验,让人信服。他们的改革受到关注,于家长看到的是理想的分数,于专家看到的是能力的发展。他们既满足了应试教育的结果需求,又顺应了素质教育的过程标准。如果我们还在怀疑这种“巅覆式”课堂改革的真实性、有效性,那我们只能永远落后于人。

我们实施新课堂改革,首先是“形”的模仿,因为课堂首先是有模式的,没有模式的课堂,就不会有清晰的思路,明确的目标。课型不明的课,绝对不是有效的课。我们只有先在形的模仿中,去尝试、发现、对比、反思,才能不断总结出适宜于我们本校、本学科的操作模式。我们要在“形”的的模仿和实践中,去提炼“理”的内容。

我们推行新课堂改革模式,即注重了统一性,又充分考虑了不同学科的特点。所谓统一性,就是不论哪一个学科,都要改变,改变传统的课堂结构、学习方式。但是,各个学科的自身特点,决定了改变的程度、重点有区别。我能理解老师们在尝试过程中的困惑,我更欣赏教师在改革过程于“统一模式”中的“变式研究”。

无论我们怎么改革,四个观点不能动摇,只能强化。一是以导学案为抓手,精心备课,引导课堂自学;二是以生为本,相信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让给学生,精讲强练;三是以小组合作为模型,激励竞争,激发学生参与学习、主动展示的热情;四是培养习惯,注重倾听、笔记、整理、自学习惯与能力的培养。

我一直在思考和研究我们的本土改革。从现状看,数学组的实践多一点,语文组的看客多一点,英语组的怀疑多一点。当然,我也欣喜地看到了少数教师课堂的不断成熟、定型和完善。我相信,这是改革初期必须经历的过程和阵痛。从细节上看,语文组要在导学案的设计上多一点研究,多一点合作,多一点训练;数学组要在展示环节上多一点变化,多一点追问,多一点变式迁移;英语组要在让学生开口读书,开口说话,在降低坡度上学生“主动习得”上下功夫。

推行课改,我们没有急于求成。因为,欲速则不达。我们给予了老师们充分的时间,有计划地推进。我们现在依然是学习和临贴阶段。这一阶段,需要参与课改的老师们充分利用我们的课堂进行高密度地尝试和研究。没有平时的常态研究,集中的研究课展示就看不到精彩的生成。只有注重在平时的课堂上培训、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习习惯,学生在公开课的环境下才不会茫然无措。今天,我们能在七年级的课堂上看到这种差异。

生动活泼的课堂一定比寂然无声的课堂好。因为,前者能让人没有睡意,后者却让人感到压抑。比如,为什么要规定“站地交流”呢?经过实践后我发现:它最大的益处是让人赶走倦怠变得精神起来。为什么要倡导“你的错误我得分”呢?因为这样,能让学生集中精力去倾听学生发言。

怎样评价我们的课堂,概括而言就是十六个字:精讲强练,积累丰富,训练充分,师生和谐。落实在我们的教师和学生上,具体而言,就是五看:看教师对知识的分拣处理(导学设计);看教师的穿插点拨(追问精讲);看学生的参与人数和次数;看学生的倾听、讨论、笔记、整理等学习习惯;看学生课堂训练力度和效果。我们现今的课堂教学评价,就要落实上述标准,如果这些标准达到B的层次,我们的课堂就是新课堂,这样的课堂就是有效和高效的。

建设高效课堂,必须有谦虚的品质、宽容的姿态和合作精神。这样才能形成团队,团队的力量才是强大的。当然,首先要有一部分人先成熟起来。让我们共同期待。

  评论这张
 
阅读(286)|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