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田草青青

离离田草,黄又复青。

 
 
 

日志

 
 

落实细节管理,建设有效课堂——在全市2012年初中教研工作会上的发言  

2012-02-21 00:18:08|  分类: 会议讲话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落实细节管理,建设有效课堂

——我们在怎样做常态化的教研与课改

宛市中学  黄华斌

2011年秋季以来,宛市中学坚持“发展教师就是发展学校”、“落实就是硬道理”的指导思想,基于常态抓管理,立足课堂抓改革,推进细节管理,半年的艰辛努力,让我们感受到了学校的明显变化。

一、基于常态抓管理

正如王佑军老师所述的那样,“雷声大,雨点小”,“看似在做,实际未做”,“有的时候做,有的时候没有做”,“领导们在做,老师们没有做”这些现象在我们过去的教学管理,特别是教学研究上就有它的市场。当我们在一次次外出学习、比对反思的时候,我们发现,别人的做法和经验我们都曾有所为,但我们与之的区别就在于没有坚持,缺少落实;设想美好,操作不细;基调很高,效果很低。因此,我们将常规管理定位于“落实”目标,坚持用“落实”来检验常规管理的工作标准,实实在在做好常规管理与常规教研。

1、基于常态教学,落实常规管理。基于常态的教学管理,首先是为教师所认同的管理。只有为绝大多数教师认同的管理,才能获得实效。因此当“制度僵硬”、“形式主义”、“冲淡教学的事务不堪重负”的抱怨之声此起彼伏的时候,我们开始尝试在常规管理上的变革。我们在充分论证学校管理的优势和弱势的基础上,提出“淡化是为了更强化,开放是为了更有效”的观点,强要害、强弱处、强课堂、强反思。例如,备课管理,推行教案学案一体化、教案课件一体化,减缓教师压力;听课不再依据“听课笔记”,而是以学校考勤为依据,让“闭门抄课”的“假听”没有了市场;备课不再只查备课本,改为查反思、查学案;作业批改由学校教务室和教研备课组长集体审定每周批改基数,奖励优秀;用教学叙事、教学反思、教学案例、课堂观察报告取代年终教学总结;淡化办公室办公,鼓励教室办公;将教师选课坐堂和提前候课纳入每日教学常规,专人专时管理。

2、基于常态课堂,落实常规教研。过去我们习惯于每一学期确定某一个专题或课题集中某一个月做运动风暴式的教研活动。在学习和研究上过多地关注于“优质课”“比武课”“多媒体课”等,教学艺术的层面多,教学效益的层面少。这样的教研活动不利于全体活动,不利于整体素质的提高,于日常教学的效益提高并不明显。一方面,我们将教学观摩与教学研究活动分散组织,分周推进,让其在组织上常态化。我们正在将过去的语数英“每周三课”活动,延伸到其它学科为“每周四课”,教务室每周一公示研究展示课目录,全体专任教师自由选课观摩。另一方面,在教学研究的点上我们立足常态课型,突出“两个变化,三个关注”,即变传统的“坐定式听课”为“站立走动式看课”,变“面听”为“背听”,由传统地看教师在怎样教改为看学生在怎样学;关注学生参与人数展示次数,关注课堂积累是否丰富,关注当堂训练是否充分。

二、立足课堂抓改革

课堂改革成为我们教学研究的“主问题”,也成为我们发展教师、培训教师的好平台。

教师不愿意改革课堂,除了沿袭多年的传统教学经验的影响外,更主要的原因是在一个不愿意去研究的老师心里——“没有什么比讲课的方式更简单”。讲授式教学,教师唱主角,学生当听众。多年的教学经历让教师对于教材而言是轻车熟路,按部就班,年年如此。习惯常规的人总是不愿意走新路。而新课堂,关注的是学生的学,而学生、学情是不断变化的。这意味着关注就要研究学生,就要思考学情。编制的是学案而不是教案,这意味着就要设计自学过程,导学问题,要思考问题是否有“导学性”,有“质疑价值”等。教师的时间课堂上表现少了,但课前课后的时间多了。这些变化都是对教师新的考验。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正在尝试着行走共鸣、反思、研究、培训、实践的路子。

1、让课改成为共鸣。事实证明,没有教师共鸣的改革,都难以见效。为了促进教师思想观念的变化并能最大范围地引起改革“共鸣”,一个月里,我们先后四次派出语文、数学、英语、思品教师到荆州市北门中学、随州市厉山三中现场考察观摩“高效课堂”,培训教师70多人次。通过现场观摩感受,教师的“生本自主”的课堂观念不断强化。

2、让反思成为习惯。在教学反思上,我们“高调部署,强势推进,沟通督办,不厌其烦”。每一次外出学习,我们都要即时举行大规模的反思交流会。全员参与,全校聆听。我们建立了系统的反思制度,考察要写报告,教学要写反思,听课要写观察。两个多月来,教师撰写考察报告60多篇,课堂观察12篇,专题研究课教学反思70多篇。写论文、反思、报告,老师们习惯于“网上下载”。我们加强审查力度,第一阶段的课内比教学活动中,我们将老师们上交的说课稿、反思稿中的70%的“网络版”进行了删除,并一一告知教师。为了推进学习和反思,学校在校报“教研专版”基础上,又新办“课改与教研”专题简报,已印发8期,刊发前沿理念、原创反思、研究案例、课堂观察和课改信息等文章。研究课中的好课例,我们都让老师们进行总结记录,反思提升,专题刊发。学校网站近期刊发教师的教育随笔的论文反思近百篇,成为校园网站原创特色。

3、让教研成为氛围。任何事情的推进,没有氛围就会中途夭折。教学研究尤其需要氛围。舆论就是力量。校长亲自示范为课改启幕,吹响改革的号角;为全校教师上第一节示范课,作第一个培训辅导,写第一例评课报告;校长带领班子全员、全程、全科参与每一节研究课的备课、观摩和评课。学校就是要用领导班子的奋斗与执著精神唤起教师参与课改和专业成长的冲动。怀疑的声音越来越少,参与的教师越来越多,课堂的变化越来越大。令我们感叹的是,课改,最大受益者是学困生。课改的教室里,我们时时能听到师生生命拔节的声音,他们的展示与质疑让我们惊叹。为了形成氛围,我们打破学科界限听课说课议课,语数英教师捆绑成一个课改研究团队。仅一个月内就推出7节语文、7节数学、2节英语研究课,召开3次集体备课会,观摩教师230人次。每一次的研究课,还吸引了一些非课改学科教师的观摩。上一组研究课中诊断发现的问题,要在下一组研究课中不再出现。研究的氛围越来越浓,发现的问题越来越少,课型越来越成熟,课堂越来越精彩。

4、让培训成为常态。我们以为,没有教师培训的课堂教学改革是行之不远的。因此,我们十分注重教师的培训。我们先后组织了“有效才是真的好”、“课改先学洋思,我们需要什么”、“走进北门中学,我们学什么”、“聆听华泰看管理”、“高效课堂的22条军规”、“高效课堂的理念与策略”、“高效课堂的四大标准”、“小组建设的实施与管理”、“生本?自主高效课堂基本流程解读”、“谁来为低效课堂埋单”、“有效备课要抓住十个关键点”等主题培训。我们坚持每月组织一个学科的教师深入北门中学的课堂。2199时,我们邀请荆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王佑军、王世发、荆州市北门中学张新汉校长和他的团队,荆州市教育学院王波平处长、市教育局马香菊副局长、教科中心董晓锋主任为宛市中学的全体专任教师进行了为期一天的现场集中培训。研究示范、课堂诊断、专家报告,每一个环节都丰富多彩,受益非浅。北门中学谢清发主任、龚艳主任和荆州教科院王佑军副院长分别围绕高效课堂的操作细节、导学案的编写、学习小组的建设与管理、有效课堂的课理研究等问题进行了专题讲学。龚艳主任在报告结束后走进八5班教室,现场向所有课改班级的班主任示范了小组学习培训。此次培训再次吹响了高效课堂改革的集结号。

后一阶段,我们将分月开始实施课堂验收、课堂开放和课堂竞赛活动。

今天,我们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师生关系就是教学质量,学生参与才是课堂效益”。我们在思考,有没有一种新的教育质量增长方式,既能满足人们对学科高分数的追求,又能将素质教育融入其中?我想,以新课堂为着力点,以中考为落脚点,值得我们大胆一试。事实再一次证明,谁该为低效课堂埋单,只能是我们教师自己!谁为薄弱学校摘帽,也只能是我们教师自己!

只要方向对,不怕路遥远。我们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观念引导行动。坚持落实,注重精细,立足课堂,深化改革,或者,希望就在转角。

 

0一二年二月二十日

  评论这张
 
阅读(453)| 评论(2)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