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田草青青

离离田草,黄又复青。

 
 
 

日志

 
 

8月12日读到美文:流行与流传  

2010-08-15 00:25:53|  分类: 经典收藏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流行与流传

凡夫

文学艺术家对自己的作品的期望,归纳起来无非两种:流行或是流传。

有的追求流行,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在一夜间大红大紫,传遍世界。

有的则追求流传,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成为永恒,传给后人。

流行的作品,除少数外,绝大多数都是不能流传的;流传的作品,除少数外,绝大多数都是不那么流行的。

流行的东西就像风,无论刮得有多凶,刮过去就过去了;流传的作品却像山,一经崛起,便成永恒。

刀郎的歌,《纤夫的爱》,曾经是那样的流行一时。从城里到乡下,从大街到小巷,“那一场雪”,“颤悠悠”,“亲个够”,几乎充塞了每一个角落,撞击着每一个人的耳鼓。如今到哪里去了?还有人愿意唱,还有人愿意听么?令人百唱不厌的,流传不衰的,仍是那些具有恒久意义的经典歌曲。

意识流、梨花体、花样翻新的这派那派,曾经是那么的风头十足,四处泛滥。现在看看,它们到底留下了什么?还有多少人还肯瞄它们一眼?如今各家出版社都争着出版的,人们当着“心灵鸡汤”的,还是那些古今中外的经典著作。

时间是一面筛子。一件作品来到世上,它不管你多么流行,多么火暴,多么的甚嚣尘上,值得流传就将你保留下来;不值得流传,毫不客气地统统筛掉,就像筛掉那些疵糠、石子、尘埃和沙子。

能够创作出流行的东西,需要天赋,需要才气,需要灵感。没有天赋、才气和灵感,就不会有流行之作。但创作能够流传的作品,单靠天赋、才气、灵感还远远不够。它需要灌之以心血,溉之以生命。“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衣带渐宽终不改,为伊消得人憔悴”,“呕心沥血,披阅十载”……能够传世的每一部作品,几乎都是心血之作,生命之作。《三都赋》的诞生曾导致“洛阳纸贵”,它的作者左思也因此一举成名,风光无限。但这部作品能够流传下来,左思付出了怎样的心血,许多人并不一定知晓。为使《三都赋》笔笔有着落,字字有根据,左思耗尽心血,收集了大量的历史、地理、物产、风俗人情资料,然后闭门谢客,在一个书纸铺天盖地的屋子里昼夜苦思,经过整整十年,才写出这样一篇心血之作。

二月河为创作清宫系列,读完了《二十四史》,包括先秦诸子百家的哲学和文学论文,包括屈原的《离骚》和《九歌》等。《红楼梦》他读了不下20遍,不少章节能背下来。为了熟悉和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文化、风情等,他不仅读正史,还读野史、地方志以及一些清人自己写自己的书。通过阅读,连康熙时期1斤豆腐卖多少钱,碎银的成色从10%99%,他都能推算出来。

文学艺术,是一件地地道道的工夫活儿。投机取巧不行,花拳绣腿不行,蜻蜓点水更不行。能够流传后世的作品,没有一件是轻轻松松“玩”出来的。

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追求流行不失为一种追求,无可厚非。然而,就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言,更需要那些具有恒久性的传世作品。因为,只有这样的佳作,才可以视为一个国家的文化瑰宝,才可以作为一个民族的精神财富,才可以成为滋养子孙后代的精神食粮。

正因为此,希望有更多的文学艺术家着意流传,追求永恒。

说明:本文已作为《语文周报》中考版2011年命题素材,请勿转用。

  评论这张
 
阅读(307)| 评论(3)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